抗生素

抗生素有哪些

临床上应用的抗生素品种繁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十大类。
这类药物品种最多,用量最大,治疗病种最广,是疗效最好的抗感染药,也是
抗生素中的主力军。 这类药物主要包括两部分:
青霉素类,这是最早的β-内酰胺类,其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常用的品种有
胺类 青霉素钠盐或钾盐、氨苄西林钠(氨苄青霉素钠)、氧哌嗪青霉素(哌拉西
林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这类药物疗效高,毒
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广泛用于各类感染性疾病,常用的品种有头孢
氨苄(先锋号)、头孢唑啉钠(先锋号)、头孢拉定(先锋号)、头
孢曲松钠(菌必治)等。

氨基苷(甙)类 常用的品种: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米星(小诺霉素)、阿司
米星(阿司霉素)等。

四环素类 常用的品种: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

氯霉素类 常用的品种: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 常用的品种: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麦迪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等。

林可霉素类 常用的品种:林可霉素(洁霉素)、克林霉素(氯洁霉素)等。

其他主要抗细菌抗生素 常用的品种: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多粘菌素、卷曲霉素、利福平等。

抗真菌抗生素 常用的物品种: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克念菌素、制霉菌素、曲古霉素等

抗肿瘤抗生素 常用的品种:丝裂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D等。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常用的品种:环孢素(环孢灵、山地明)。

抗生素和消炎药的区别

抗生素的品种繁多使用广泛,在普通人群中间的知名度很高,这样就造成了它在名称方面比较混乱的状态。长期以来,不光在普通民众,甚至在一些专业人员对严格的抗生素的界定都不是非常有把握。老百姓一般所指的消炎药估计就是抗生素,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讲消炎药和抗生素应该是不同的两类药物。我们所用的抗生素不是直接针对炎症来发挥作用的,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而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斯匹林等等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抗菌药和抗生素是什么关系呢?他们是大范围和小范围的关系。抗生素是针对所有能够医治杀灭的生命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抗菌药物主要是杀灭细菌的。因为能引起人体感染的,除了细菌以外还有很多的微生物,比如去年流行的非典,它是病毒感染,需要用抗病毒的药物,抗病毒和抗细菌的药物都可以算在抗生素的范畴里面去。抗生素是比较广义的,而抗菌药物是比较专一的。

 

口服青霉素别忘做皮试

口服阿莫西林引起过敏性休克的病人。出现大面积皮疹,浑身瘙痒难忍,面色苍白、出大汗、呼吸浅快、四肢发凉,颜面、口唇、眼睑高度水肿,为过敏性休克。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口服青霉素是不需要做皮试的,在许多药店都可以买到阿莫西林,药店的工作人员很少有告诉患者口服青霉素是需要做皮试的,甚至有的医生也认为皮试可以免掉,这给病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了隐患。

  我国《药典》对青霉素服用前需做皮试早有规定。《药典》指出,所有抗生素类药物均有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尤其是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最易发生过敏反应,所以不管使用何种剂型的青霉素必须事先做药敏试验。不做皮试可致伤致死。青霉素是一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高的药物成分,不管是口服还是注射都应该做皮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早在19996月就发文规定,1999101日后,各类口服青霉素V钾制剂和阿莫西林制剂的包装、标签和中文说明书以及相关宣传材料,不得再出现服用前免皮试字样。青霉素类药物的生产使用有严格的规定,过去用药没反应不等于现在没有。虽然药名相同,但其中的成分、制作工艺和批号批次是不同的。

  青霉素引发的不良反应的表现特点是发生快、加重快,大多数情况下比较严重。青霉素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4种:

  1.表现为比较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性死亡等后果;

  2.出现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3.造成血清综合征、过敏性脉管炎等;

  4.出现过敏性皮炎,全身大面积皮疹。

  虽然口服青霉素比青霉素注射液的过敏反应轻得多,但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出现因口服青霉素发生过敏而引起生命危险甚至死亡也是可能的。

  口服青霉素在服用前一定要注意详细询问病人是否有青霉素过敏史,若有青霉素过敏史或有青霉素皮肤试验呈阳性者禁用,患有过敏性疾病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在此敬告您:为了您生命的安全,口服阿莫西林前,请您按照国家医典的规定,主动进行青霉素皮试。

有人认为,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滥服的结果便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专家介绍说,像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应当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此类腹泻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

  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成人和大孩子夏季流行性腹泻及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细菌感染。其中,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与各种普通细菌特性完全不同的一类霉菌引起的。

  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应该完全相同,所以千万不能随意自行服用抗菌药物,而应及时就医。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 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抗生素眼药切勿滥用 

许多人有这样的习惯,眼睛稍微不适,就到附近的药店买支抗生素眼药点上了事,结果后患无穷。抗生素眼药的滥用打破了正常结膜囊的菌群平衡,造成严重感染性角膜炎(如角膜真菌感染等)的病例我们经常会遇到。还有大量由于眼药使用不当或过多造成的干眼症,治疗起来非常棘手。皮质类固醇激素(可的松)眼药的应用,不仅可引起致盲性眼病——青光眼,还因抑制了眼局部抵御外来微生物的能力,使严重感染性眼病的发生机会增多。长期以来不断有用了某种眼药后导致盲目的病人来诊治,经过检查,角膜被这种眼药严重损害,经过角膜移植后才得以复明。这种药点上后,主观感觉凉凉的,比较舒服,因此就成了一些人的常用药,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眼药一定不可滥用,眼有不适,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抗生素危害胎儿

一些大型医院的统计表明,在医生平均每日开出的处方当中,抗生素的用量占了第一位。抗生素的普遍使用,增加了滥用的可能性。

  如果滥用抗生素发生在女性妊娠期间,则对胎儿的风险明显增加。在我国,妊娠女性的服药率较高。据统计,孕妇在妊娠期间曾服用过至少1种药物者占90%,服用过至少10种药物者占4%,这其中也不乏有许多人服用了一定量的抗生素。妊娠头三个月,胎儿生长发育极其活跃,孕妇此时如使用抗生素不当,最易造成胎儿畸形或其他危害。

回顾影响我市出生缺陷的116种主要疾病(经市病残儿医学鉴定组鉴定)的病因,其中排位在前15位的疾病包括聋哑,脊柱、四肢畸形(如脊柱裂、马蹄足),唇、腭裂,眼残疾(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生殖系畸形(如尿道下裂、隐睾),先天性心脏病,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可能都与孕妇在孕期滥用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长效磺胺、灰黄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甲硝唑、甲氧苄氨嘧啶、利福平、乙硫异烟胺及抗肿瘤抗生素等密切相关

滥用抗菌药危害多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不仅导致药品不良事件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而且会导致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这样的事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如环丙沙星刚上市时敏感性很高,但短短几年时间耐药率已从零上升为60%-70%甚至更高,同时,也造成严重经济负担。

  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那时,曾有人断言,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四十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

  老一代的抗菌药物失去了原有作用,新一代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寿命越来越短,院内交叉感染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滥用抗生素将使人类回到无抗生素的时代。正是由于滥用抗生素,一些原本容易治疗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有了新的变化,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已经不能有效控制感染了,一些致病菌耐药性发生和传播的势头令人瞠目。

  滥用抗菌药物对人体有如下危害:

  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在不断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造成社会危害: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引起一个地区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会变得十分困难,这样发展下去,人类将对细菌束手无策。

抗生素利害

1.抗生素,救人、害人、杀人

 

自从本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很多抗生素在各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说它们"药到病除""起死回生",一点也不算夸张。正因如此,抗生素就成了临床各科医师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几十年来,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计其数。因此可以说,抗生素济世救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抗生素也会害人。特别是在使用不当例如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抗生素会引起种种不良反应,有的还相当严重。例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可损害肾脏;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环丙沙星可有轻度的胃肠道副作用;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还证明,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和多粘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机体抵抗力。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恼人的皮疹。

 

在少数情况下,抗生素也会杀人。特别应当警惕的是,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霉素前必须先作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上面所说的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卡那霉素等引起的肾损害,也可达到致人死命的严重程度。抗生素还有一种"间接"杀人的方式,即通过引起"二重感染"而杀死病人。

 

原来,在正常人的肠道中,寄生着多种微生素的群体,称为"菌群""菌群"之间互相制约,维持着生态平衡的共生状态,谁也占不了优势,谁也不能脱离约束而无限制地生长繁殖,因而谁也起不了致病作用。大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时,肠道内对这些抗生素"敏感""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药""菌群",则因为失去了"对手"的约束而大量繁殖,其结果就是"耐约菌"引起了"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耐约菌"往往是一些真菌,亦称霉菌。这种霉菌感染,如不及时大力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就有可能导致病人死亡。

 

怎么办?只有一句话:合理使用,切勿滥用。该用的时候,选用要准确,剂量、用药的持续时间要恰当,要熟悉并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一经发现,就要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抗生素不是万能药,不要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抗生素更非退烧药,不能一发烧,不问情由就先把抗生素用上。是否需要联合应用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要经过周密的考虑。随便的、盲目的联合用药,有害无益。作为病家,也不要去向医生"点用"抗生素,不要以为药量愈大,品种愈多,效果就一定愈好。有时,会适得其反。只有合理使用,防止滥用,才能发挥抗生素的最大效用,才能避免极大的浪费,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安全。

 

2.超级细菌的培养者

 

超级细菌,在这里指的是那些毒力很强而大多数高效抗生素又战胜不了的耐药细菌。人体被这种细菌感染后,医生往往束手无策。病人的结局自然也可想而知。当然,对这种细菌,除了法西斯分子外,大概没有人感兴趣,也不会有人喜欢去培养它。但遗憾的是,不少临床医生和病人却在无意中充当着超级细菌的培养者,成了"害人虫"的帮凶。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只要病人一到医院或诊所就医,不管有没有感染症状,医生动不动就上抗生素,甚至全然不顾抗生素的副作用,把抗生素当成预防和治疗感染的常规,一种无效另换一种,一种无效再加一种,不到"走投无路"时不作药敏试验。据统计,我国医疗机构抗生素的使用率已高达70%以上。与此同时,家庭中抗生素使用率也相当惊人,缺乏医学知识的群体对抗生素推崇备至,许多家庭长期备有各种抗生素,一有身体不适或头疼脑热,不管怎么样,先吃几粒抗生素再说。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医疗行为中最普遍而害处最大的现象。

 

如果医生或病人所使用的抗生素仅是一般的抗生素尚可罢,可悲的是,不知是由于人们的急功近利,还是由于人们的大智若愚,反正当前抗生素的使用已明显地"高档"起来了,即所用的抗生素价格越贵的越好,抗菌谱越广的越好,疗效越强的越好。但就在人们尽性"挥洒"抗生素的同时,大自然的惩罚也接踵而至了。

 

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给细菌创造了与抗生素频繁接触的机会。在与抗生素的反复较量中,细菌逐渐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少数狡猾的细菌随机应变,发生了基因突变,它们有的构筑更强大的防御工事,阻止抗生素到达要害部位;有的改变自身结构,让抗生素与自己和平共处;有的则反作用于抗生素,使其结构发生改变,作用大大减弱。总之,在人们的精心培养下,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在抗生素面前非但活了下来,而且肆无忌惮地发展并壮大,有些毒力很强且耐受大多数高效抗生素的超级细菌也因此产生了。超级细菌的出现,使曾经横扫细菌如卷席的众多高效抗生素黯然失色:氨苄青霉素几乎成了废品;先锋霉素和菌必治正在逐渐失效;泰能也有了战胜不了的对手......超级细菌的出现,使治疗二重感染和多重感染难上加难;使一些曾被有效制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卷土重来。不少患者因买不起或买不到高效抗生素而被迫中断治疗,有些患者却因高效抗生素失去原有效力而抱憾离开人世。

 

由于人类在与细菌的"军备竞赛"中总是处于被动和落后的态势,当有朝一日人类研制的最强效的抗生素都因为超级细菌的存在而失效时,这个世界将会怎么样呢?笔者不是杞人忧天,也无心危言耸听,但如果人们仍继续滥用抗生素,尤其是仍继续滥用"高档"抗生素,那么总有一天,我们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生活在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救的悲惨世界中!但愿这一天不会来临。

 

3.抗药性,不容忽视的健康危机

 

某男士患了咽喉炎,发烧、头痛,找医生开了阿莫西林、氟嗪酸,每天3次,吃一周,他感觉好些了,停了药。四天后,咽喉炎复发了,他把剩下的药吃了,症状缓解。10天后,病又犯了,他不得不再次去医院开药。

 

此人就是典型的抗生素滥用者,这种情况很普遍。人们不知道,类似做法已酿成健康危机。以这位男士为例,在侵袭他咽喉的几百万个链球菌中,对阿莫西林的抵抗力并不是一样的。由于他自行缩短了疗程,用药不足,一般的细菌被杀死了,"强壮的少数"却可能幸存下来,生成新的菌株。再次用药,会杀死他们的大部分,但"最强壮的少数"仍可能侥幸逃生,生成抵抗力更强的菌株。结果,被这种菌株感染致咽喉炎的人,服阿莫西林就会没什么用,甚至产生抗药性。

 

具有严重抗药性的肺结核就是这样产生的。据美国亚特兰大市"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资料,1992年全美国发现了26000多肺结核,比1985年增加了20%。原来肺结核最多用3种抗生素就能治好,现在,有的病人需要用到7种。专家们警告说:它不过是一个预兆,表明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抗生素的滥用,目前,可以治愈的一大批疾病,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变得对抗生素"免疫"

 

著名药物和分子生物学教授利弗在《抗生素的窘境》一书中指出:"许多人相信抗生素能包治百病,事实是:不必要的服用有害无益。"他估计,当前美国用掉的抗生素一半以上是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其责任在医患双方:许多病人不按规定疗程服药,把部分药省下来,觉得要感冒时就吞几颗,或者,旅行前吃下去作为预防措施;不少医生屈从感冒患者开抗生素的要求,即使已知感冒是病毒而不是细菌引起的。

 

此外,遇到抗青霉素的炎症,医生往往喜欢开威力更强的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它能同时对付多种细胞,不管有无必要,结果为很多细菌增强抗药性提供了机会。专家们认为,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应该作细菌培养,以查明究竟是哪种细菌作崇,然后开出针对性强的抗生素,即"窄谱抗生素"。问题是,医生们多半不愿把病人在痛苦中送走,让他几天后再来看化验结果,于是,为了省事,干脆开"广谱抗生素"

 

同时,药品公司对新抗生素的开发也太少、太慢,许多所谓"新药"其实是老药的亚种,由于分子结构与原来的相似,只能短期起作用。与之相比,细菌产生抗药性更强的新菌株的速度要快得多。

 

从长期看,人类不能单纯依靠开发新抗生素来解决细菌抗药问题。专家们呼吁:医学界和公众动员起来,共同制止滥用抗生素,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老的抗生素恢复活力,新的抗生素不被细菌蔑视。具体说来,卫生部门对医生和药品要加强管理,确保在必要时才开抗生素;另外,要尽量开窄谱抗生素,不开广谱抗生素。对公众,则要加强宣传教育,督促患者遵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药,不要随便把药省下来,更不要强求医生开抗生素。

 

4.教你正确使用抗生素

 

使用抗生素,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首次服用两倍剂量。抗生素进入血液,要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发挥抗菌作用,为了迅速使抗生素发挥作用,可以在首次服药时按常规剂量的两倍剂量服药,使药物的血浆内浓度快速升高,起到尽早抗菌效果。

 

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一种抗生素能奏效时,就不要同时用两种抗生素,以减少细菌接触药物(不对症药物)机会而产生耐药性;一种抗生素连续三天以上使用无效,即表明致病菌对该药可能已产生抗药性,应更换另一种敏感的抗生素或采取联合用药。

 

应避免长期用药。长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人体正常菌群死亡。因为我们目前所用抗生素大多数为广谱型,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可将体内对药物敏感的非致病菌杀死,因而可引起菌群失调症,发生继发感染,因此对于较严重的炎症,易采用大剂量短期静脉给药或联合用药,以减少长期用药。另外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局部应用抗生素,也可引起菌群失调症的发生,应尽量避免。

 

联合用药时注意配伍禁忌。联合用药时存在抗生素之间或抗生素与其它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在不清楚使用方法前,应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切不可自行主张,以免发生毒副反应。

 

5.重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前不久,笔者曾碰到一位患者因脚踝软组织扭伤肿胀,而去一家市级医院就诊,连续去了3次,医生开出了2瓶头孢胶囊及其它药物,患者服完后肿胀虽消退,但患者在服药过程中,一天内连续几次腹泻,有时甚至来不及上厕所。

 

原因何在?经询问医生,方知是头孢这类抗生素除了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外,还能导致头晕、胸闷、皮疹等副反应,过多使用还会杀死人体内正常菌群,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抗生素主要不良反应如下:

 

①毒性反应:这是抗生素最多见的一种不良反应,它往往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对人的神经系统、肾脏、肝脏、造血系统、胃肠和局部注射处发生毒性作用。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能引起耳蜗前庭器官损害,导致平衡失调,听觉减退或丧失;服用氯霉素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服用磷胺类抗生素能引起皮炎、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②过敏反应:几乎每一种抗生素都有这种不良反应,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如青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将会造成过敏性休克、药物热、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液恶病质、胶原性疾病等过敏反应。其中以迟发性过敏反应危险最大,常被疏忽而造成无法弥补的危害。

 

③二重感染:也叫菌群交替症,这是指发生于抗生素应用过程中的新感染。其临床表现与原发病不同。因为许多二重感染在临床上并无特殊症侯,不经病理检查难以被发现,所以极不易被察觉。发生二重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金葡萄、真菌及肠道革兰氏阳性杆菌,这些病原菌由于反复与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接触而逐渐产生耐药性,而原发病又使患者抵抗力大大下降,所以,它们的蔓延与肆虐常会危险病人的生命。

 

④细菌耐药性的改变: 抗生素的经常使用会使人体内外的细菌产生耐药性。如葡萄球菌、肠道革兰氏阳性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之所以长久地肆虐人类,就是其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结果。从理论上讲,细菌的进化永远不会停止,因而对任何抗生素都会有产生耐药性的可能。

 

目前,各大医院在用药上有一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使用抗生素的频率太高、档次太高,不但外科疾病使用广泛,而且内科也广泛使用,甚至治疗感冒等常见病的医生也大多离不开抗生素。有关权威人士不无忧心地指出:其实,有些病完全可以用其他毒副作用较小或无毒无害的药品治疗,如扭伤肿胀可采取外敷方法,一般疾病可用非抗生素替代,使之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又可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当今,国外医生是很少使用抗生素的。在欧美一些国家,只有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才有权开抗生素处方,并且控制得十分严格。反观我国,即使是基层企事业单位卫生室,初级以下职称者照样可自由"支配"抗生素。据了解,有的医院使用抗生素已到"一发而不可收"的境地,某儿童医院门诊对病毒造成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处方的使用率竟高达95%以上。究其原因,一是医生专业知识缺乏,对付疾病办法不多,采用一""治百病的简单疗法;二是唯""是图,因为抗生素药品价格较贵。

 

鉴于此,有关医学专家呼吁:在看到抗生素不可磨灭功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要禁止滥用抗生素。应积极开发研制"绿色药品",使来自大自然无毒无害的植物药与矿物药能大力造福于人类;利用我国中西医药结合和得天独厚优势,加速医药界"绿色革命的步伐"

 

6.家庭滥用抗生素危害大

 

近年,随着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一些家庭在无医生指导情况下,超范围、无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越来越普遍。更有甚者,有些人视抗生素为百病皆治的妙药,动辄长期使用抗生素。家庭抗生素的使用不当,正在加速抗药性微生物的进化。严酷的现实,已经引起全世界医学家共同关注一个话题:必须停止滥用抗生素。这个问题,除了医生们要注意,每一个家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临床上,乱用、滥用抗生素现象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对疾病发病原因不明而乱用抗生素。如用抗生素治疗流行性感冒和非细菌引起的喉痛和肺炎等,这些疾病均非细菌感染所致,应用抗生素实无必要且无效。

 

②随意选用新型广谱抗生素治疗普通抗生素就能治愈的疾病。这种"大炮打蚊子"式的用药方法,不仅易导致细菌耐药,而且造成大量浪费。

 

③不辨明致病菌类型而盲目求新、求贵;术后长时间无休止使用抗生素;"撒大网"式的多种抗生素联用等。

 

④由于对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抗菌谱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等不明或知之甚少,临床使用时,抗生素的选用及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不当。

 

⑤对院内感染认识不足,使院内感染日趋严重,导致耐药菌的广泛传播,增加了治疗难度。

 

⑥药品广告的管理存在问题,大量媒介上可见抗生素广告,病人上医院指定医生开广告上宣传的药品,即用药跟着广告走。

 

⑦由于细菌培养标本的采取不规范,导致培养结果假阳性或假阴性,从而使医生对细菌培养的可信度大为降低,选用抗生素时不愿作细菌培养。

 

⑧随病人要求开人情处方;为了医院创收,鼓励医生大量用第二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进口抗生素;或为了促销,用手中的钱去换取医生手中的笔等。

 

7.抗生素并非越新越贵越好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药愈新、价格愈贵,疗效愈好,并以此作为用药标准。这种用药方法忽略了治疗的针对性,即忽略了新、老各类抗生素物的作用特点以及同类而不同品种药物之间的差别。以头孢菌素为例,对于阴性杆菌,特别是产酶耐药阴性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如术后感染、烧伤后创面感染等),头孢菌素确是愈新愈好,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明显超过二代和一代;但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疾病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三代头孢菌素的疗效却不及一代和二代头孢菌素。因此,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新品种抗生素都优于老品种。

 

还有一种不论感染疾病的轻重,盲目将高效品种抗生素用于一般感染的做法,不仅造成浪费药物,还有可能诱导产生耐药性,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例如不加选择地将三代头孢菌素作为常用抗生素使用,必然会诱导产生对多种第三代头孢菌素交叉耐药的高度耐药菌。一旦人们因这种耐药阴性杆菌引起严重感染,则病情难以控制,因为至今尚无一种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这类耐药细菌。反之,在治疗重症感染时,如人为地规定先用便宜的常用药,采取逐渐"升级"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因此,在临床上,如能合理地使用抗生素物,则可降低耐药菌的增长,有效控制耐药菌感染。这对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并延长有效抗生素的使用寿命有重要意义。

 

8.感冒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不少感冒病人就诊时,向医生点名要先锋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抗生素,其实,这是不妥的。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人类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各类呼吸道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只是极少数。病毒是一类比细菌小得多,一般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生物。它们的生长特点是细胞内寄生,即侵入人的细胞后,躲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目前使用的各种抗生素几乎都很难进入细胞内,对病毒是完全没有作用的。也有人说,感冒发热,用了抗生素热就退了,难道这不是抗生素的作用?其实感冒发热,主要是因为病毒侵入了血液从而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发生的反应。发热,也正是人的防卫机能与入侵病毒进行"战争"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热是好事而非坏事。包括发热在内的免疫反应受到极为复杂和各种因素的调节,一般要持续3~7天,多数为4天左右。用或不用抗生素,均不能影响这一过程。随着医学科学和制药工业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能进入细胞内抑制病毒繁殖或杀灭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病毒唑、干扰素等,这些常能缩短感冒的病程。

 

病毒性感冒之所以不能滥用抗生素,还因为它会引起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

 

目前,虽然治感冒的药物种类很多,但对病毒性感冒都没有特效。因此,有经验的医生不主张用药,而要求患者多休息、保暖、多喝水。如发热体温较高,可用少量退热药物。当然,对于确诊的细菌性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治疗仍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医生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分析,切不可擅自服用抗生素。

 

9.发热,同用抗生素没有必然联系

 

发热,用抗生素治疗,已成了不负责任医患群体理所当然的事。孰不知,这种随意性不仅不能带来益处,而且会影响疾病的诊治,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发热,只是病的一种表现,可以由很多种疾病引起,一般是两大类:一是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二是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通常有败血症、结核病、疟疾、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胆道感染、肝脓疡、呼吸道病毒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霉菌感染及其它感染。非感染性疾病主要有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药物热及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热,如皮肤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就其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引起的发热而言,感染可以由细菌引起,亦可由病毒等引起,传染病就更不用说。它们都可以有发热症状,但治疗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尤其应强调的是任何一种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染都是无效的。

 

由此可见,人们平时遇到发热就吃抗生素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危险的。曾遇到不少病人因咳嗽、低热而自服抗生素药物,因长时间不愈而到医院就诊,经查的是肿瘤,结果错过了治疗良机,造成终身遗憾。

 

10.慎用氨基甙类抗生素

 

常用的氨基甙类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等。由于这些抗生素能治疗由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的疾病,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这些药物对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对于已患有肾脏病且合并肾功能减退的病人和老年人来说,尤为严重,这些药物可以引起肾小管坏死,发生危及生命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为此,医生特作如下提醒:

 

①肾脏病患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病,多囊肾等)和老年人,已出现肾功能减退时,原则上禁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如无肾功能减退,应慎用氨基甙类药物。病情确实需用,应随时监测肾功能的情况,一旦出现肾毒性征象,应立即停药。

 

②病人如有脱水、低钠血症、酸中毒、最近用过氨基甙抗生素时,应尽可能不用氨基甙类药物。因为在上述情况下,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其肾毒性更大。

 

氨基甙类抗生素还有如下一些少见副作用:

 

①过敏性休克 见于特异体质者,一般于肌注后510分钟出现胸闷、心慌、头晕、四肢麻木,继之神志不清,血压可降至6kpa以下。一旦出现这些表现,须即刻按抗过敏休克的原则和方案进行急救。

 

②皮肤紫癜:属于药物所致过敏性紫癜。紫癜多分布于四肢、对称分批出现,颜色深浅不一,可凸出于皮肤,伴瘙痒,检查可见皮肤划痕征阳性,血中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增多。对于这类皮肤紫癜须及时停药,给予止血及抗过敏治疗,预后良好,可于一周内紫癜症状消失。

 

③血管神经性水肿 :亦与过敏反应有关。见于口服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的23天后出现皮肤粘膜血管神经性水肿,主要分布于头面部、胸腹部皮肤呈弥漫性弹性肿胀、潮红。瘙痒明显,常有抓痕。治疗以抗组胺药、激素口服或注射,重症者需输液等支持疗法。

 

④溶血性贫血 系药物性变态反应致红细胞毒性、溶解、终致贫血。见于氨基甙类抗生素静滴后,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轻度黄染,排出酱油色尿或粪便,检查可见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红细胞数减少但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此类反应病情急,需早日确诊并及时救治,少量输血,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⑤肾性糖尿病 有报道使用丁胺卡那霉素5天后,患者出现口渴、伴多饮、多尿,空腹血糖增高,尿糖阳性,而患者无糖尿病史,既往亦无高血糖表现,故认为系丁胺卡那霉素所致。治疗除及时停药外,可按糖尿病治疗原则,在控制饮食及运动疗法基础上,予以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⑥精神失常:偶有发生,见于肌注或静滴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数天后,多表现为兴奋型精神失常,如兴奋,躁动乱语,幻觉、幻视、失眠等,立即停药或对症处理后23天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⑦其它:癫痫样发作,肾病综合征等,亦需引起警惕。

 

11.孕妇如何用抗生素

 

孕妇用药的主要顾虑是害怕药物对胚胎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已知在妊娠期,绝大多数抗生素对胚胎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因此请记住:

 

①整个妊娠期禁用的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等,对胎儿的耳产生毒性作用。多粘菌素、黏杆菌素等,对肾脏和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并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四环素能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在妊娠晚期孕妇大剂量使用四环素可引起肝脏脂肪变性和造成孕妇死亡。⑷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等,对神经系统、血液、肝脏和肾脏有较大的毒性。灰黄霉素对胎儿有致畸作用,也可能引起流产。

 

②妊娠某阶段禁用的抗生素:妊娠早期即妊娠12周内禁用氯霉素、乙胺嘧啶、利福平、磺胺药等,妊娠28周后禁用氯霉素、乙胺嘧啶、磺胺药和呋喃旦啶等药物。因为氯霉素、利福平、乙胺嘧啶可致胎儿尿道和耳道畸形、耳聋、肢体畸形、脑积水、死胎及新生儿死亡。磺胺药可致新生儿黄疸及溶血性贫血,呋喃旦啶可致新生儿溶血。

 

③整个妊娠期都可使用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和洁霉素,这四类抗生素在妊娠期使用,对胎儿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之前必须做青霉素过敏试验,心免发生药物过敏反应。

 

12.避孕药不能与抗生素同服

 

如果避孕药物与抗生素同时服用,那么避孕效果就要受到影响,由此而容易使避孕失败。因为,抗生素进入体内之后,也是经过肝脏的分解,进入肠道后被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杀灭细菌,从而把病治好。当避孕药与抗生素同时进入体内时,必然会抑制肠道内细菌的活动,使得细菌的正常活性降低,水解酶的分泌自然也就减少了,结果干扰了甾体激素在肝脏、肠道的正常循环,导致血液中甾体激素浓度降低,于是避孕药物的效果就难以正常发挥了,从而容易使避孕失败。

 

生病之后自然要用药,不可能因为要避孕就不治病。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是先请教医生,详细说明自己服用避孕药物的情况,包括服的是哪种药、服药的时间等等。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以及服用方式,切不可自做主张服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用药不当导致避孕失败。

 

二是在服药时间上可以利用"时间差",不要同时服用避孕药物与抗生素,这样两种药物交替发挥作用,就可以避免相互影响了。

 

三是在生病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期间,最好避免性生活,即使过性生活也要有所警惕,应想到避孕药物的避孕效果问题,可以临时采取一些避孕措施,以防意外受孕。

不少家庭的小药箱里都有多种抗菌药物,有些人也习惯于无论是头疼脑热还是感染腹泻,都吃抗菌药来治疗,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耽误治疗,还有可能使得病情加重。

  有人认为“药越贵越好”是使用抗菌药物的误区之一。实际上药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物也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误区之二是“随意滥用抗菌药”,如很多人用抗菌药物治疗感冒,虽然抗菌药物能抗细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却不能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属病毒感染,随意使用只会增加副作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另外,许多人患病后,病情较重时,尚能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服药便随心所欲。要知道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对于确属细菌感染的疾病,要根据引起疾病的不同菌种选择相应的药物。

  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

  殊不知每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同,用药不当,轻则达不到理想疗效或使药效降低,重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健康。

  还有一些人在腹泻时也习惯使用抗菌药治疗,这其实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肠蠕动加快;对乳品、鱼、虾及蟹等食物过敏引起肠的变态反应;外出旅行因生活环境的改变使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发生了“菌群失调症”而引起的厌食、呕吐、腹泻等,这些腹泻都不是细菌感染所致。还有些腹泻,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和夏季“流行性腹泻”系病毒感染所引起,而霉菌性肠炎是由霉菌引起。既然病原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完全相同,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应当慎重。许多抗菌药物,尤其是口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菌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因此,腹泻不能随便应用抗菌药物。

普通感冒不必吃抗生素
  
  很多人患感冒后喜欢服用一些高档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西力欣等。有医生就曾遇到过患者在门诊时主动要求开抗生素药,还要求注射,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于由病毒引起的炎症,如病毒性感冒或哮喘病人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则没有效果。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其实,滥用抗生素,会使肠道内某些合成维生素B和维生素E的正常菌株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双重感染。另外,有人认为抗生素可预防感染,这就更不对了。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无形中给以后的治疗增加了难度。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
  
  抗生素何时才有效?
  
  采访中,湘雅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胡成平告诉记者: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而抗生素主要是针对细菌感染,一般来说,抗生素对普通感冒并没有效果。当然,感冒定义比较宽泛,像流行性感冒就并不在平常所说的感冒之列。如果有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并发细菌感染,此时,才可适当选用抗生素,而此时的抗生素才会对感冒产生效果。
  
  胡教授认为,感冒早期,可根据症状,服用板蓝根、维C银翘、感冒清等,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可选用抗病毒口服液。当症状比较复杂的时候,就该选用泰诺、感康等复方药,一般这些复方药都添加了4~5种药物成分,效果更全面。
  
  尝尝感冒药自助餐
  
  感冒算不了什么大病,感冒之初,我们也可根据症状,掌握些自我解决的办法,尝尝自助的滋味:
  
  (1)风寒感冒——发烧怕冷、头痛、咽喉发痒、周身不适、咳嗽多稀白痰、鼻塞或流清涕、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通宣理肺丸、麻黄止嗽丸、小儿四症丸和参苏理肺丸。以生姜、葱白煎汤为药引。注意: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
  
  (2)风热感冒———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痛、咽喉肿痛、口微渴、少汗出、咳嗽吐黄痰、舌苔薄白或微黄、舌尖红赤、脉浮数等。可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Vc银翘片、复方感冒灵片等。注意:忌用羌活丸、理肺(参苏、通宣)丸等。
  
  (3)表里两感(风寒和风热混合型感冒)———症状为高热、恶寒、头痛眩晕、四肢酸痛、咽喉肿痛、大便干燥、小便发黄、舌苔薄黄、舌头红赤。可选用表里双解、解表治理的药物,如:防风通圣丸(散)、重感冒片、重感片等。注意不宜单用银翘解毒片、强力银翘片、桑菊感冒片或牛黄解毒片等,因疗效欠佳。若属流行性感冒可服用复方大青叶冲剂、感冒冲剂等。
  
  (4)胃肠型感冒与暑热感冒———恶寒发烧、热度不高、恶心呕吐、腹痛泻下,或头重头痛、无汗,或四肢倦怠、苔白、脉浮等。可选用藿香正气水、午时茶、香霍散等。胃肠型感冒者不能选用保和丸、山楂丸、香砂养胃丸等。

抗生素的发明给人类健康带来了福音,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但应辩证看待抗生素,随着科技进步使抗生素更新换代,在广泛的临床应用中,其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对身体产生毒副作用。像庆大霉素、链霉素容易导致耳聋,氯霉素易产生血尿,致使肾功能减退,使人体菌群失调。很多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内正常菌。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存在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几种抗生素在一起使用时,往往会相互影响,从而降低疗效。

  最为常见的危险就是抗生素容易引起患者耳聋。专家认为,应加强对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使每位医务人员都能认识到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危害,严格掌握适应症及预防措施。国家有关部门则应立即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生产、应用进行指导和控制。增加此类药物厂商的税收,用于成立专项基金,以资助替代产品的开发、耳毒性药物致聋的防治研究、对耳毒性药物受害者康复和赔偿等。

  同时,应对相关教科书及临床用药规范进行修改,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从首选药物和一线药物中删除,并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使用履行必要的报批手续,对滥用者可考虑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生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厂家,则应在说明书中以非常醒目的方式提示耳毒性的危害。

十种病别用抗生素

自从1928年弗来明发现了青霉素,使人类增加了与致病菌搏斗的能力,协助医生抢救了无数的生命,使人类寿命延长了20年,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以后抗生素不断更新,有的人得病后常常自行用些消炎药,抗生素有其抗菌谱,姑且不说选的抗生素是否对症,有的疾病虽然叫某某炎,但是如果用抗生素,却适得其反,面对这些炎症,抗生素有劲使不上。

  肝炎:常见的是甲型、乙型肝炎,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粪一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为急起发病,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疲乏、肝区痛、尿色深、皮肤瘙痒等。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相当高,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保肝降酶药物,避免饮酒及过度劳累,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高热量饮食,病毒复制活跃的还需抗病毒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小关节为主的慢性对称性病变,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迄今不明,表现为关节肿胀,伴有疼痛、压痛和僵硬,受累的关节以双手关节、腕、膝、足关节最为多见。治疗上应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药如阿司匹林、丙酸衍生物、炎痛喜康等。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性疾病,由于吸入灰尘、花粉、油漆化工染料及植物纤维等过敏原,出现连续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治疗上应避免与变应原接触,口服抗过敏药物,局部类固醇激素气雾剂喷鼻,另外也可以行冷冻、激光、微波烧灼法,以降低鼻粘膜表面敏感性,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腮腺肿大、疼痛,进食时吞咽困难,主要是对症疗法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食为宜,可用柴金锭青黛散醋调外敷,也可用局部热敷,腮腺疼痛较剧者加用镇痛剂。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头痛,腹泻或便秘等;瘫痪期,常表现为下肢瘫痪、肢休畸形、脊柱侧弯,足马蹄内翻或外翻等,治疗上无特异疗法,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常在夏秋季流行,多为10岁以下儿童患病,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治疗上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这种疾病发病急,发展快,病情比较危重,若抢救不及时会致命或留下后遗症影响智力。

  心肌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先表现为发热、全身倦感,所谓感冒样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等。患者应安静卧床及补充营养,针对心力衰竭使用尿剂、血管扩张剂,预后良好。

  前庭神经炎:又叫前庭神经元炎或称流行性眩晕,由病毒感染所致,前庭神经的全部或部分分支萎缩、变性,常发生于春天及初夏,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旋转性眩晕,治疗上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同时口服抗眩晕药。

  胃炎:各种病因所致胃粘膜的炎性病变,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分为急、慢性胃炎,治疗时应停用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多饮水,腹痛者可局部热敷或用解痉剂如阿托品、654-2、复为颠茄片等,也可口服甲氰咪胍减少胃酸分泌,以减轻粘膜炎症。口服胃粘膜保护剂氢氧化铝,保护胃粘膜,如果胃粘膜活检发现幽门弯曲杆菌,须加服抗菌药物。

  腱鞘炎:多由于长期、反复、持续力量稍大的生理性压迫、摩擦、姿态不正等造成组织的肥大和增生,累积迁延而成慢性损伤,多与职业有关。治疗原则为限制致伤的动作,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局部注射醋酸强的松龙等激素,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等,类似的疾病有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

 

 

 

 

下一条:什么药最伤肾
版权所有:河南蓝天药业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豫ICP备16012046号

@2014 lantianyaoy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371hy.com